见习记者 王佳琦 通讯员 沈鱼/文
作为全省第二批 “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区),海宁市“品字标浙江制造”培育依旧存在着力度不大、培育数量不多的问题,与省内其他工业强县(市、区)相比还有差距,与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品质智造强市的要求更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今年以来,海宁市市场监管局主动破解难题,通过创新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新政,通过培育动员、宣贯培训、专项辅导、指导帮扶,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提升企业“浙江制造”标准研制水平。
建立重点培育库架通技术服务桥
通过调查摸底全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建立以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厨电五金、智能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泛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共160家企业的“品字标浙江制造”培育名单。
采用 “企业现场调研+书面材料+专家会诊”的方式,进一步摸清企业参与“品字标”工作的意向、条件与能力。目前已走访重点培育企业87家,指导55家企业申报58标准项。
同时,海宁市场监管局与“浙江制造”标准立项机构省标准化研究院、“品字标”认证机构“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积极开展对接,分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帮助培育企业实施标准研究与制修订、标准实施与推广、认证体系及流程讲解、重点企业技术辅导、出口产品“国际互认”等工作,“借智借力”为企业提供精准技术帮扶。
目前已由上述两机构为全市166家企业开展四场集中宣贯培训,为已上报“浙江制造”标准立项申请的58家企业开展标准立项论证答辩会审辅导。
常开政企对接门培育驶入快车道
以“三走三送三增”活动为契机,建立市级部门、镇(街道、开发区)主动上门服务机制,为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诊断、标准立项研制、认证对标达标、品牌宣贯培训精准对接服务。对未通过答辩的31个项目进行一对一辅导。围绕“质量特性有需求、指标体系合理性、指标量化有依据、项目实施有保障”等方面,帮助企业重新梳理,加强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立争获得第三批立项资格。
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系列走访及帮扶,企业参与 “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培育的热情显著增长,培育成果取得“开门红”。
今年1至6月共有71家企业提出“浙江制造”标准立项申请或开展研制,15家企业对标开展 “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24项标准项目列入2019年第二批“浙江制造”标准制定计划,占全省立项数的26%。
海宁获批立项公示的标准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呈井喷式增长,“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培育驶入快车道。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出了心里话:“市场监管局为了提升我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动帮助我们开展 ‘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从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到举办专项辅导,再到举办答辩专场,真是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