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中差评”不是简单去留问题
戴先任/文
今年9月,淘宝个人店铺评价体系迎来改革,“中差评”替换为“感觉不佳”的标签,这让不少买家无所适从,而个人店主则认为,可以保护中小卖家的利益。只是卖家没高兴多久,淘宝又在10月将“中差评”悄悄恢复。(10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中差评”,有人欢喜有人忧。不少消费者认为“中差评”是重要的购物参考,淘宝于2003年就上线“中差评体系”,“中差评体系”曾是淘宝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如果突然取消“中差评”,会让不少消费者无所适从,认为会难以真实了解店铺的好坏,也可能让部分商家在失去消费者的“差评掣肘”之后,变得有恃无恐、无所顾忌,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但对于个人店主来说,“中差评”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苦恼,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权益。对卖家来说,“中差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恶意差评,恶意差评从评价体系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众多卖家。 与淘宝的“中差评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东、拼多多。如京东采用的是“五星”星级评分,没有明确的好中差选项。同时,京东的评价系统还分出多个标签,给予用户更加直观的信息参考。拼多多也没有中差评选项,评价体系类似于京东,但负面标签更少,几乎不展示。 淘宝的“中差评”走了又来,如何改进与完善,还要进一步摸索。消费者评价体系要能兼顾到消费者与商家的权益。一方面,要能有效防范恶意差评,保护好商家合法权益,这就要避免目前的“中差评制度”存在的问题,要考虑到买家信用问题,要防范职业差评师等影响良性竞争的乱象出现。另一方面,也不能堵住消费者吐槽、给差评的通道,但要加强对恶意差评的惩戒,尤其是对职业差评师,要能加大惩处力度,要能完善相关制度,防范恶意差评的出现,保护好商家的合法权益。 对待网购“中差评”,不是简单的去留问题,要做的并不是在是否取消“中差评”之间“二选一”,而是应该完善评价体系,防范“中差评”的“双刃剑效应”,要平衡好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促使双方能够形成良性博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