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为推进浙江国防军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在浙江(六)
稿件来源:下转04版
(上接02版) 第二,坚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唯一标准。记得有一次,近平同志在与我个别交谈中说到,军队是要打仗的,能不能打胜仗,是值得思考的大事。在2006年初省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真打真备的思想,把心思和精力往打赢上聚焦。抓好反‘台独’作战准备,是党委班子的职责所系,是人品官德党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干事业有作为的主要平台。要进一步强化‘龙头’意识,坚持不懈地把应急作战准备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排除各种影响和干扰,多思考担负的作战任务,多研究解决作战准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同年1月召开的省委党管武装工作会议上,他要求:“各级要紧贴作战任务,抓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抓紧‘龙头’谋打赢,适应战场强武装,按照时间节点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到位,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的战斗力,如期具备应急作战能力”。在同年8月省国防动员会议上,他又提出“国防动员要提高‘四个能力’,也就是提高平战体制转换能力、快速动员能力、持续动员保障能力、综合防护能力”。他高度重视作战准备工作,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在准备工作中,找问题比找成绩更重要,现在能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时间,如果现在不把问题解决好,打起仗来就会出大问题。2007年3月19日,他专程视察省军区民兵武器仓库,参观了省军区研制的防空导弹训练模拟系统,还亲自操作体验,为我们抓作战准备立了标杆,树了榜样。 第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注重在灾害防控过程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近平同志十八大之后提出的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应该说在浙江主政时对此就有深邃的思考。那时候,每次抗击强台风袭击,他都带领省党政军领导像指挥打仗一样指挥抗台抢险,省军区协助地方政府预先利用人防工事和战时疏散基地疏散人民群众,对主要交通道路封闭,对内河封航,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灯火管制,通过应对超强台风,提高了军政军民联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他曾对我说:“民兵预备役部队协助地方在抗台中应急动员、疏散人员,比平时演习经受锻炼更大、更真实,打起仗来的话,防空疏散和应急动员不也是这样吗?这种本领,打仗是管用的。”这件事,说明近平同志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寻常。多少年来,一般人都把部队协助地方抢险救灾视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而他的思考却是从抗台延伸到打仗,从平时安全想到战时安全。 除了实践应用,他还多次在会议和撰文中阐述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说:“要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着眼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优势,自觉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制度机制。在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好军事需求,重视和支持发展军民兼容型技术和产品,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提高军民兼容程度。” 他还非常强调项目牵引和法制保障的重要意义。我到浙江省军区工作之前,就听说习书记非常重视军民融合。2003年7月30日,他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通盘考虑国防需求。安排建设项目时,要认真征求军事部门意见,对落实国防需求的客观条件、制约因素和相关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论证,以满足经济和军事的共同需要,提高综合效能。”2004年8月9日,省委常委会研究国防动员工作时,近平同志指出: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主要是路、桥、隧道、码头、机场,特别是滚装码头和沿海铁路建设。机场要平战两用,隧道要有抗毁性,要考虑到人在隧道内的生活,要有食品、有水喝,公路跑道要能起降飞机,人防建设要平战两用。在他的关心和重视下,浙江各级坚持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战场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把培养后备力量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建设工程同步发展,把国防动员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通盘考虑。 南京军区国动委第11次会议2007年7月在浙江召开。2007年2月27日的省委常委会研究会议保障和准备工作时,近平同志确定了供会议参观、演示、展示的三个课题:一是新造民船贯彻军事需求技术储备并实际改造3艘民船,这在全国是一大创新;二是海上民兵分队参战支前行动7个课目演练;三是民营企业建立武装组织。这三个课题的主轴都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省政府据此研究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试行办法》,这是全国第一个民用运力军民融合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对新造民船贯彻军事需求的内容、技术、方法、经费补偿以及运作机制作出明确规定。那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得到与会的军委、总部、南京军区首长和南京战区六省(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一致高度评价,被称为南京军区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国动会。虽然开会的时候近平同志已经调离浙江去上海工作,但会议从决策到准备工作,无不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后来,近平同志率领上海党政代表团到浙江考察时,我去义乌看望他,把会议情况向他作了汇报,他高兴地说:“我知道,上海的同志跟我说了,祝贺你们。” 第四,坚持把握大势、创新发展。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期间,全省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有许多创新,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军地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第一书记任前谈话、军地联合考核武装工作、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军事日在驻浙三军轮流举办,都是创新性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民营企业建立武装组织制度,更具开创性。浙江在民营企业建立民兵组织始于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以后,有组织地推广发展则是近平同志到浙江主政以后。浙江民营企业众多,而且多是青年员工,这就给传统的民兵组织建设方式带来挑战。2003年温州奥康集团建立首家武装部后,近平同志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胆改革创新,经过广泛调查和试点论证,使这项工作得以推广开来。2005年1l月18日,他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转发的 《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国防教育工作会议情况》上批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国防教育,是‘双赢’之举,是普及和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积极探索和尝试。”2006年,他签发省委124号文件,对民营企业武装工作进行系统规范,明确只有建立党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才能建立民兵预备役组织,并确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 这项工作以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向前发展,到2008年初,浙江在建有党组织的民营企业中建立368家武装部,组建了1400支、82000人的基干民兵组织,成为我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力量,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将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到政策制度层面。2006年7月,《解放军报》(内参)刊发了《浙江重视开发利用蕴含在民营企业中的国防资源》的报道,习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省委常委同志传阅。这说明,他把这项工作看成大事,看成省委常委同志的共同职责,而不仅仅是哪一个分管同志的职责。 我理解,这一重大实践创新,是我们党在民营企业工作中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第二次是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主可以入党,第三次就是建有党组织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应建立民兵预备役组织。这是近平同志对浙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巨大贡献。 采访组:在您与习近平同志的日常接触中,他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王贺文:要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近平同志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总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记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我理解,他提出的这些重大理论观点,是和他的出身与经历密切相关的。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严格的家教,到农村插队又吃了不少苦,是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深知老百姓的难、老百姓的苦,在艰苦磨砺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和工作履历就是共产党人的教科书。 (下转04版)
|